新竹縣竹東鎮是新竹縣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區,結構上以清朝時來自廣東移民客家後裔族群為主。本案基地位於仁愛路、學前路、頭前溪與中山路的交匯處,基地週遭設有中央市場、竹東鎮公所、鎮民代表會、竹東火車站等公共設施。每日早晨至中午為當地居民大量前往中央市場採購的時段,也是竹東鎮上交通最繁忙的時刻,停車更是一位難求。有鑒於此,竹東鎮公所陸續規劃興建信義立體停車場及其它相關設施,而本案仁愛立體停車場便是其中一項交通工程,期盼能為周遭居民帶來更多的停車便利,也能進而解決綜合性的民生之需。
本案在規劃之初,我們認為除需滿足停車數量及相關的剛性要求之外,還需同時著力於都市、建築及文化面向的設計議題,未來完工後才能成為一座連結地方特色及當地情感的人文建築。竹東鎮早期以製造樟腦聞名,其後曾與東勢、羅東共稱為臺灣三大林業集散地。因此木材的意象成為本案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。再者,「紙傘」在客家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,除遮陽避雨外,更象徵團圓、圓滿、早生貴子、多子多孫之意,因此其圓形幾何與放射狀的結構,亦成為本案綜合規劃的關鍵發想。
本案在北方鄰近市場處配置一座立體停車場,南向靠近住宅區則設置開放的景觀公園供居民使用。在建築規劃上,頭尾以兩個符合車行迴轉半徑的圓形幾何,銜接中間大量停車的矩形平面,打造一座完美比例的建築量體。整體設計概念以流動的木紋金屬格柵做為外觀的造型主軸,同時搭配兩座半圓形的剪力牆以及放射狀的懸挑結構,創造一樓無柱的騎樓空間以及開放的都市樣貌。在用色上,以極為洗鍊沈穩的黑色,做為全案的指定色系,進而整合建築、景觀、室內、指標等項目的視覺系統,企圖化繁為簡,進而降低都市的紛亂、提昇城市的質感。
本案從贏得競圖後,歷經政黨輪替而衍生的廢標危機,再經歷缺乏工程經驗的得標營造廠後所造成的工程延宕,再面臨缺工缺料、成本高漲的疫情年代,一直到最後的落成啟用,一共超過了六個年頭,再再反應台灣公共工程所面臨的困境與窘境。